歷史不是歷史課本附錄的大事年表,,它是由無數(shù)鮮活生命組成的生動的畫面流,,從遠古到今天,。所以,,人們高度評價了司馬遷以人寫史的創(chuàng)舉,;所以,,史詩般的文學作品總被人們永遠記住,,比如陳忠實的《白鹿原》,。前些日子,,炒了半天的電影《白鹿原》終于公映了,。我迫不及待地去走進電影院:和大多數(shù)觀者一樣,除了原生態(tài)的秦腔與蒼茫的麥田給我留下了一點印象外,,其他幾乎寥寥,。作為補償,我只能把原著再翻看了一遍,,空落落的心才算有點踏實,。
于是,我堅決地對自己說,,讀書永遠是最有意義的,。
大學里的讀書經歷總在記憶一隅,無法抹去。記得那時,,我和胡,、楊是“鐵三角”,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我們仨總要分享一天閱讀的收獲和快樂,。如果這個必修偶爾因為什么而耽擱了,那么那天就是殘缺的,。那時,,揚州古籍書店是我們的樂土:只因為那兒經常賣特價書;在書店淘到心儀的書成了那時最欣喜的事,。
大學畢業(yè),,幾大紙箱的書成了我大學生活的鑒證。
工作后,,很慶幸能遇到幾個書友,,畢是其中一個。她外表柔弱但想法獨到深刻,,時有省人之語,。2002年,我們在美麗的隨園讀教育碩士,;那時,,讀書、聽講座,、交流成了生活的主要呈現(xiàn)方式,。在和畢的交流中,我或初讀或重讀了不少好書,,梭羅的《瓦爾登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還有徐友漁,、朱學勤、余杰等等都是那時主要涉獵對象,。04年畢業(yè)后我們時有交往,,自然,書是主要話題,;前不久,,她還建議我再讀讀奧威爾的《一九八四》。
曹是同事,,也是校內最喜歡讀書的教師之一,。曹是教政治出身,,但喜歡歷史;因常常幫他在網上購書,,于是便有了共同的話題,。民國歷史、唐德剛的書是曹的酷愛,,也慢慢走進我的閱讀視野,。中午用餐常常碰到曹,而彼時交流閱讀心得是必須的,。他還推薦市內有特色的小書店,,于我很有收獲。
因為有書,,生活便很充盈,。在今天的物質世界里,人能夠追求又如何去追求,,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也試圖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我的學生:我時常給他們介紹必讀書;我組織班級“青春詩會”,,當然,獎品肯定是散發(fā)著墨香的書,。語文課不是肢解文本,,而是主動和它們進行對話,只有主動閱讀,,文本才有價值,,而個體生命也才有價值。
不僅如此,,讀書也是良好家教的源泉,。家教不需要說教——說教永遠枯燥乏味,用閱讀的習慣和氛圍去影響孩子,,去引導孩子,,這極有意義,也極有效果,。雙休日,,我們一家三口都窩在沙發(fā)里,各看各的書,,這是多么美妙的感覺,。時常,女兒學校安排親子共讀活動,,我們都積極回應,。女兒的閱讀視野窄,,曾一度迷戀動物小說,我們就推薦諸如《福爾摩斯探案集》等,;我們和孩子一起讀,,一起交流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這種嘗試和經歷,,給女兒的成長提供了更多的樂趣和收獲,。
“斜躺在陽臺上,撫摸著西下的陽光:有茶,,有書,,有親人,有網絡,,我還有什么欲求,。”4月2日,,我在微博里這樣留言,,引來很多羨慕聲:其實,這對每個人來說是唾手可得的生活,。
教師的境界是什么:愛讀書,,愛教書。
我喜歡這六個字,,這應該成了我的生活,。
2012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