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國是一個自行車王國,,上下班時,,車流如潮,浩浩蕩蕩,,蔚為壯觀�,,F(xiàn)在呢,寬闊的大馬路上小汽車“橫行霸道”,,幾乎成了它們的天下,;狹窄的自行車道上只有零零星星的“騎士”,騎著自行車篤悠悠地前行,。幾十年來,,我一直是這“騎士”隊伍中的一員,因為我對自行車情有獨鐘,。
上世紀60-70年代有一個流行詞——“三轉(zhuǎn)一響”,。三轉(zhuǎn)指的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一響指的是收音機�,!叭D(zhuǎn)一響”是一般家庭所能擁有的最高財富,,有了這“三轉(zhuǎn)一響”,就覺得臉上有光,,就可以趾高氣揚,。那時要是騎個自行車逛街,和現(xiàn)在人開著“奔馳”,、“寶馬”兜風的感覺大概差不多吧,。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是那個年代上海自行車廠工人師傅們拼死拼活地干,,一天能生產(chǎn)1萬輛自行車,,那個產(chǎn)量看來不低吧?可是仔細一算,,一年產(chǎn)360萬輛,,十年才產(chǎn)3600萬輛。而上海自行車廠的“永久”,、“鳳凰”牌自行車要供應(yīng)大半個中國,,那要生產(chǎn)100年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這還不算自行車的自然淘汰更新。物以稀為貴,!所以,,低產(chǎn)的自行車就格外金貴。
那個年代對我來說,,最渴盼得到的,,恰恰是一輛自行車。記得還是在小學三年級我從推自行車開始,,在沒人陪伴的情況下學著趟車繼而躍上車身就學會了,。當時的高興勁就甭提了,每看到自已的小伙伴們學車總是要摔得過人仰馬翻時,,自己內(nèi)心總涌出一股興奮勁,,因為我與自行車有緣。在讀中學時學校有輛三輪車,,當時勞動天數(shù)多沒人能駕馭還是我第一次就騎走了還很穩(wěn),,我有緣。
當時買自行車要憑票,。一個單位偶爾發(fā)到一張票,,多少人在搶,第一天去七中任教我是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去的,,后來那輛車被偷了確實讓傷心了一陣子,,從此自行車陪伴了我的上下班從七中騎到了劉國鈞職教中心�,! �
每每與8905班的學生交談時,,十多位同學還忘不了我們騎車去游攬無錫和宜興的樂趣和過程,即是在汽車滿天跑的今天也不失為一個可談的話資,。經(jīng)歷很可貴我也非常欽佩騎車上高山出遠門的那些真正騎士們的勇氣和魄力,。
隨著學校的搬遷路途遙遠,大家都在考慮由小車換大車,,我也想過,,證也拿到,頂風刮雨的艱辛,,烈日嬌陽的熏烤都曾消磨過自己的意志,。
騎來騎去,思來想去,,還是自行車最好,。有力氣騎快一點,乏力時騎慢一點,,快慢自如,,悠閑自在,,那種感覺也還真能接受。
不是我崇洋媚外,,這德國人發(fā)明的自行車確實“偉大”,,兩個輪子上坐個人居然能立定不倒且滾動前行。這樣的發(fā)明,,歷經(jīng)近二百年不被淘汰,,看來,再過二百年也不會被淘汰,。
大街上老是堵車,我騎著自行車穿街走巷上班,;騎車是全身運動,,有苦當然也有樂。有些事情往往是單向發(fā)展的,,一旦改變就很難再回復,,比如騎車改開車就很難想象逆向發(fā)展的可能性,諸如此類到新校區(qū)二年,,我堅持騎車二年也就習以為常了,。
自行車恐怕永遠也不會被淘汰,因為我天天腳踏自行車才十五六公里,,所以對自行車賽的車速的快啊才有切身體會,。
不是學校搬遷會有每天騎車這么長的毅力嗎,我不可能,,所以還要感謝學校搬遷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機會,。
我與自行車有不解之緣,至少還沒有感覺有太多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