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李春波《一封家書》更是在上世紀90年代唱遍大江南北,。今天,在網(wǎng)絡(luò)通訊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紙質(zhì)家書已被電子郵件,、短信所替代,但家書中包含著的濃濃親情,,將代代相傳,。本次“閱讀與成長”,推薦寫給男孩的四本家書,。
1.《傅雷家書》/傅雷著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美術(shù)評論家、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討論藝術(shù),;激發(fā)青年人的感想;訓(xùn)練傅聰?shù)奈墓P和思想,;做一面忠實的“鏡子”,。該書由于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純真,、質(zhì)樸,,令人動容。
2.《親愛的安德烈》/龍應(yīng)臺,、安德烈合著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返回中國臺灣省,,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龍應(yīng)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xué)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3.《曾國藩家書》/(清)曾國藩著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內(nèi)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家庭生計指示,,大到進德修業(yè)、經(jīng)邦緯國之謹?shù)年U述,,是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xué)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4.《抓住每分錢——洛克菲勒傳》/(美)洛克菲勒著
洛克菲勒自己在童年時期便懂得飼養(yǎng)火雞,然后拿到集市上去賣錢,。在青年創(chuàng)業(yè)時期,,因生意上資金周轉(zhuǎn)不暢,他向父親借錢,,欣然接受10%的利率,。在洛克菲勒家族,從來沒有白拿的錢,,一分錢也是用自己的勞動換取的,。這樣的信念使得這個家族長盛不衰。洛克菲勒說過:“賺錢的能力是上帝賜給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禮物,�,!睂嶋H上,天賦是一方面,,卓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成就偉業(yè)的關(guān)鍵因素,。從老洛克菲勒寫給兒子小約翰的信中,我們可以看見他是怎樣細致地糾正下一代的一個個錯誤,,給予他智慧的指導(dǎo),。我們能看見這個智者留下的手記無疑是一種幸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看得更遠,。